各种废水都是水和水中均匀分布的细小颗粒所组成的分散体系,按照颗粒大小,分散体系可以分成三类:
1、颗粒尺寸小于1nm的分子和离子为真溶液,它们的尺寸很小,不会引起光线散射,水溶液呈透明状;
2、颗粒尺寸为1nm-100nm的称为胶体溶液;
3、颗粒尺寸大于100nm的称悬浮液,胶体溶液与悬浮液中的颗粒能使光散射,水呈浑浊。胶体溶液中的分散物质即为上述的胶体颗粒。
胶体的脱稳:
通常情况下,胶体溶液和悬浮液采用混凝方法处理。胶体颗粒保持分散的悬浮状态的特性称为胶体的稳定性。胶体因投加电解质使δ电位降低或消除,从而失去稳定性的过程称为脱稳。
胶体被压缩双电层而脱稳的过程称为凝聚;胶体脱稳后(或由于高分子物质的吸附架桥作用)聚结大颗粒絮体的过程称为絮凝。混凝包括凝聚和絮凝两种过程。我们把能起凝聚与絮凝作用的药剂统称为混凝剂。
混凝的机理:混凝可分为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四种机理。
(1)压缩双电层机理
由胶体粒子的双电层结构可知,反离子的浓度在胶粒表面较大,并沿着胶粒表面向外的距离呈递减分布,终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相等。当向溶液中投加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增高,则扩散层的厚度将减少。该过程的实质是加入的反离子与扩散层原有反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把原有部分反离子挤压到吸咐层中,从而使扩散层厚度减小。
由于扩散层厚度的减小,∈电位相应降低,因此胶粒间的相互排斥力也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扩散层减薄,它们相撞的距离也减少,因此相互间的吸引力相应变大。使其排斥力与吸引力的合力由斥力为主变成以引力为主(排斥势能消失),胶粒得以迅速凝聚。
(2)吸附电中和机理
胶粒表面对异号离子、异号胶粒、链状离子或分子带异号电荷的部位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由于这种吸附作用中和了电位离子所带电荷,减少了静电斥力,降低了§电位,使胶体的脱稳和凝聚易于发生。当二价铝盐PAC混凝剂投量过多,混凝效果反而下降的现象,可以用本机理解释。因为胶粒吸附了过多的反离子,使原来带的负电荷转变为正电荷,排斥力变大,从而发生了再稳定现象。
(3)吸附架桥机理
吸附架桥作用主要是指链状高分子聚合物在静电引力、范德华力和氢键力等作用下,通过活性部位与胶粒和细微悬浮物等发生吸附桥联的过程。
当三价铝盐或铁盐及其他高分子PAC混凝剂溶于水后,经水解、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线形结构。这类高分子物质可被胶粒所强烈吸附。聚合物在胶粒表面的吸附来源于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如范德华引力、静电引力、氢键、配位键等,取决于聚合物同胶粒表面二者化学结构的特点。因其线形长度较大,当它的一端吸附某一胶粒后,另一端又吸附另一胶粒,在相距较远的两胶粒间进行吸附架桥,使颗粒逐渐变大,形成粗大絮凝体。
(4)沉淀物网捕机理
当采用硫酸铝、石灰或氯化铁等高价金属盐类作PAC混凝剂时,当投加量大得足以迅速沉淀金属氢氧化物[如Al(OH)3、Fe(OH)3]或带金属碳酸盐(如CaCO3)时,水中的胶粒和细微悬浮物可被这些沉淀物在形成时作为晶核或吸附质所网捕。水中胶粒本身可作为这些沉淀所形成的核心时,凝聚剂投加量与被除去物质的浓度成反比,即胶粒越多,金属凝聚剂投加量越少。
以上介绍的混凝的四种机理,在水处理中往往可能是同时或交叉发挥作用的,只是在一定情况下以某种机理为主而已。低分子电解质的聚合氯化铝混凝剂,以双电层作用产生凝集为主;高分子聚合剂则以架桥联结产生絮凝为主。故通常将低分子电解质称为混凝剂,而把高分子聚合物单独称为絮凝剂。